会议专题

“圣贤之学在性善”--林昌彝的家族记忆与精神认同

  近些年来,“重读近代/现代/民国”成为学界的重要话语。就人物研究来说,其言下之意,即在补偏以往学界过于标签化的解读(去熟悉化),强调一种多元、多重和流动的眼光。以此为契机,晚清以来士林精英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重新审视。这种视阈之下的林昌彝,即很明显地表现为“士大夫情怀”,在家族记忆与精神认同层面上尤其如此。通过解读林昌彝的家族记忆、刊读善书与风俗教化实践,具体地理解晚清变动时期士大夫的心智活动与行为选择。从本文的个案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晚清以来外在宏观时势与个人微观境遇之间交织互动的复杂关系。

林昌彝 家族记忆 精神认同 士大夫情怀 风俗教化 晚清时期

朱新屋

厦门大学历史系

国内会议

第十二届“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

北京

中文

451-458

2011-10-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