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上皮内瘤变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目的:通过对前列腺上皮内瘤(PIN)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血清游离PSA与总PSA比值百分比(f/tPSA%)、前列腺体积(PV)及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PSAD)在前列腺上皮内瘤变(PIN)诊断中的价值。<br> 方法:通过对165例PIN患者(其中LGPIN为31例,HGPIN为134例)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病理结果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252例患者和病理结果为前列腺癌(PCa)的49例患者为对照组,探讨低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LGPIN)和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HGPIN)之间及与对照组BPH和PCa组在临床特征上的差异。<br> 结论:PIN是一种前列腺癌的癌前病变,但是单纯的重复穿刺并不见得能准确地预测PCa的发生。LGPIN不会引起血清PSA浓度的明显改变,而HGPIN对血清PSA有一定影响。LGPIN在临床特点上接近于BPH,HGPIN则倾向于PCa,且PSAD有利于鉴别当PSA<4ng/ml时和f/tPSA%两者区分困难时的HGPIN与PCa,更利于临床跟踪和诊治。PSAD在四组病例分析中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01),并且当PSA值以4ng/ml分为两部分分别进行比较时,PSAD在两部分中都有比PSA和f/tPSA%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001),在四组间相互比较中对HGPIN有着明显的鉴别意义。若在前列腺穿刺前,PSAD≥0.15ng/ml/cm3,则提示前列腺上皮内瘤变和前列腺癌的可能性更大,为临床医师在前列腺穿刺其他指征阴性的条件下提供必要的穿刺的依据,进而提高前列腺癌穿刺阳性的诊断率。
前列腺上皮内瘤变 特异性抗原 病理分析 临床诊断
高建国 田斌群 王行环 胡小屏 秦战停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泌尿外科,湖北武汉 430071
国内会议
南京
中文
186-187
2011-04-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