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崇高”的中国文化溯源

  崇高意指人在同“命运”(中国称为“命”)较量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我超越的生命形式。在中国,“崇高”往往被谓之为“阳刚之美”(或“壮美”),它与“阴柔之美”(或“优美”)相对。就本土文化而言,由老子开启的道家文化贵阴柔,更多地养润了“阴柔之美”;由孔子开启的儒家文化尚阳刚,更多地孕生了“阳刚之美”。中国的先秦时期已有“崇高”连用的情形,开始时只是用来指称某物的高大。孔子赋予“人”以“仁”的价值导向,并诲示人一条求“仁”而祈“圣”的“成人”(仁)之道。人正是在求“仁”祈“圣”的过程中,不断地养其大体而成为“大人”的。“大人”因着气贯天地而仰之弥高,也因着此仰之弥高的生命气象而令人崇敬。至此,那种意指某物高大意味上的“崇高”已转换为意指人的生命气象高尚意味上的“崇高”了。中国人的崇高意识的诞生,也正萌蘖于这一转换的过程之中。

中国文化 生命形式 道家文化 崇高意识

孙秀昌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国内会议

首届全国文艺学与美学青年学者论坛

北京

中文

369-377

2010-09-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