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次“悲剧衰亡”的讨论看文学理论的社会性
当代中国文学理论60年来,前、后30年分别把苏联版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和欧美近百年的文学理论照说了一遍,而较少有重大理论成果贡献于世界,这有很多原因可以反思,如把文学理论意识形态化,将其不适当地上升为思想上层建筑的领域;或把某种文学理论绝对真理化,限制了文学理论的多维探索;或把文学理论工具化,将其简单等同于研究文学的具体方法,以“技术”待之;自我创新意识较弱,对外国理论界产生依赖心理;更易被人忽略的一个原因是无视或误解文学理论的社会性。本文通过简析文论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五次关于“悲剧衰亡”的讨论及其理论创新,进而分析文学理论创新缘起的社会诉求性、文学理论方法的文本——社会中介性以及文学理论的社会普适性,认为去除极端功利化和极端超然化思维,积极回应社会文学现实发展所提出的问题,当为中国文论创新的正途。
文学理论 社会性 悲剧衰亡
万晓高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477-482
2010-09-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