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后路全脊椎切除牵引后伸矫形治疗重度高位胸椎角状后凸

  目的:评价后路全脊椎切除牵引后伸矫形治疗重度高位胸椎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临床初步效果。方法 2005年3月至2008年11月收治重度高位胸椎角状后凸患者畸形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4-44岁,平均17.7岁;其中先天性椎体形成不良7例,陈旧性胸腰椎结核1例,神经纤维瘤病1例,陈旧性骨折l例.术前矢状面角状后凸Cobb角73°~155°,平均98.9°:7例合并侧凸畸形,冠状面侧凸Cobb角11°~110°,平均56.0°;2例先天性椎体形成不良和l例结核分别合并神经损害,根据Frankel分级分别为C级2例,D级l例.结果手术时间为7.9-14.7h,平均10.6h.术中出血1400-5600ml,平均3750ml.切除椎体1~2个,平均1.5个.脊髓短缩为1.6~2.6cm,平均缩短2.1cm.融合固定节段为5-12节椎体,平均8.7节.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98.90矫正至19.00,矫正率80.3%.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56.0.矫正至12.0°,矫正率79.9%.躯干矢状偏移距离平均矫正率89.4%.术前2例FranldC级和1例D级神经损害者,术后恢复到E级.随访25~69个月,平均38.2个月.所有患者获得良好的骨性愈合,无脊髓损伤和矫正度的显著丢失.结论交叉棒弯曲技术与牵引后伸结合为高位胸椎角状后凸矫正提供了安全有效的矫正力,后路全脊椎切除牵引后伸矫形治疗重度高位胸椎角状后凸畸形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高位胸椎角状后凸 后路全脊椎切除 牵引后伸矫形 畸形治疗 临床疗效

李超 付青松 周宇 于海洋 赵刚

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骨科

国内会议

安徽省医学会骨科学第十三次学术会议

黄山

中文

295-298

2012-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