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后方动态稳定系统的临床应用

  腰椎融合技术是目前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主要手段,虽然临床广泛使用,疗效确切,融合率高,但会引起邻近椎体的应力增加,进而引起其退变或不稳,使原有的症状再发或出现新的症状。为了重建退变节段的稳定,恢复椎体间的活动性,预防邻近椎体的退变,近20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腰椎非融合固定的理念,即动态固定的技术并逐渐应用于临床。动态固定是指在不植骨融合的情况下,通过控制脊柱节段的异常活动,保证脊柱的稳定,最大限度的恢复脊柱节段间的正常活动度,并允许更多的生理性负荷传递以缓解疼痛从而预防或减缓临近关节的退变。理想的动态固定应符合生物力学原理,分担椎体间的压力,保留病椎的活动性,预防邻近椎体的退变,近年来,动态固定系统发展较快,其临床应用逐渐广泛。<br>  腰椎动态固定一般分类2大类:腰椎前路动态稳定非融合系统(如人工椎间盘或髓核置换)和腰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由于前路动态稳定非融合系统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差,并发症较多,目前己经很少用于临床,而腰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短期疗效与腰椎融合术相当,故被人们所关注,尤其近10年来发展迅速,腰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按照动态系统的装置部位分为:棘突间(撑开/捆绑)装置,基于椎弓根螺钉的动态连接装置,全部/部分椎体后部置换系统等,本文即对腰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原理及临床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后方动态稳定系统 腰椎融合技术 腰椎退变性疾病 临床疗效 生理性负荷

章小军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骨科

国内会议

安徽省医学会骨科学第十三次学术会议

黄山

中文

330-333

2012-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