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后干燥过程对中药材质量的重要影响及其生物学机制
干燥是采收后中药材最普遍和最关键的加工步骤,是影响中药材质量和经济价值的重要环节。然而有关这一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及其机制研究少有报道。迄今为此,人们普遍认为中药材的有效成分是在生长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积累起来的,至适宜采收季节时达到最峰,采收后尤其是干燥过程中逐步下降甚至消失,因此采后干燥普遍关注的问题是希望采用适宜的方式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保存”原有含量水平的活性成分。然而,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通常是水份、温度、虫害或重金属等环境胁迫的产物,干燥过程对于新鲜采收的植物体、药用部位尤其是宿根类植物的根来说事实上就是一个干旱胁迫过程,因此完全有可能诱导相关化学成分的形成和升高。<br> 基于这一假设,我们选用丹参(Salvia miotiorrhiza Bge.)和黄芩(Scutez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开展了探索性研究。<br> 结果发现丹参的主要水溶性活性成分丹酚酸B是在干燥过程中大量形成的,在新鲜药材中含量甚微,即丹酚酸B实际上是一个采后干燥过程的产物,而非栽培期该植物原始积累的成分。进一步研究表明不仅是丹酚酸B,所有其它丹酚酸类成分也都是在干燥过程中伴随着丹酚酸B的大量形成而产生的。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等丹参酮类成分在新鲜根中有较大含量的积累,但在干燥过程中也增加近一倍以上。这些成分在干燥过程中都呈现倒“V”字形的含量变化曲线,即在干燥过程的早期迅速增加,然后随干燥时间的延长而逐步下降,增长曲线中丹酚酸B等成分的含量与样品水分呈明显负相关。黄芩药材中黄芩苷及四种黄酮总量在干燥过程中也呈倒“V”字形变化,在干燥初始阶段这些成分的含量可增加一倍以上。这些研究结果完全证实了我们的优先假设,即采后干燥早期过程对于像丹参、黄芩这样的宿根类药材,将可能诱导活性成分的大量形成和升高,科学把握这一机制将可能大大“提高”和稳定相关药材的质量。这些研究结果和发现对于中药材GAP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中药材 质量控制 采后干燥 影响机制
周铜水 周荣汉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 200433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98
国内会议
兰州
中文
175
2012-08-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