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银杏叶不同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目的:研究银杏叶在采摘后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转化规律。<br>  方法:新鲜采摘银杏叶,分别采用晒干、阴干、80℃、60℃、45℃、35℃干燥处理,于不同时间点取样: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三重四级杆质谱(UPLC-TQ/MS)联用技术,对银杏叶中黄酮类、内酯类及酚酸类等类型共22个成分进行测定。<br>  结果:(1)黄酮类成分:表没食子酸儿茶素、儿荼素、表儿茶素三者变化趋势相似,三者在制干后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晒干条件下下降最多且下降趋势最大,可见光照可能促进这三个成分的分解。除在阴干条件下,槲皮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在其它条件下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含量60℃>45℃>晒干>80℃>35℃。除80℃烘干,芹菜素在其它干燥条件下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晒干条件下上升最多。木犀草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且在60℃条件下上升最多,与制干前相比,上升了1.3倍,而芫花素在制千前后含量基本一致,说明芫花素在这些干燥方法中比较稳定。芦丁、槲皮苷、异槲皮苷及槲皮素3-O-α-L-(葡萄糖基-β-D-1-2-鼠李糖苷)四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升高和下降的趋势与温度成正比。除槲皮素3-O-α-L-(葡萄糖基-β-D-1-2-鼠李糖苷)在80℃C条件下与鲜品相比含量有所升高,其它成分均呈不同程度的降低,而且四种成分在各干燥环境下,制干后成分含量与鲜品相差较小。<br>  (2)银杏内酯类成分:银杏内酯A、B、c及白果内酯变化趋势一致,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5℃干燥含量下降最大。<br>  (3)银杏酸类成分:白果新酸在干燥前后含量变化较小,而白果酸变化明显,除35、45℃时呈平稳下降趋势外,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自然晒干和80℃烘干下降趋势最快,可见较高温度和光照对银杏叶干燥过程中白果酸含量影响较大。结果显示不同干燥方法对银杏叶化学成分影响较大,较高温度干燥有利于银杏叶内黄酮和内酯的保存,且能加速银杏酸的分解,建议银杏叶的产地加工采用较高温度快速干燥的方法较好。

银杏叶 色质联用 干燥方式 化学成分

管汉亮 钱大玮 段金廒 钱叶飞 刘培 郭盛 唐于平 宿树兰 任浩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方剂研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6

国内会议

海峡两岸暨CSNR全国第10届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

兰州

中文

392-393

2012-08-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