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颈椎前外侧入路穿刺技术的解剖学基础及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颈椎前外侧入路穿刺技术的解剖学基础,提高该入路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br>  方法:成人尸体解剖22具,颈椎前路手术患者50人,尸体解剖及手术中观察向左侧推移脏器鞘时颈动脉鞘的位移情况;观察颈动脉鞘与脏器鞘间隙在不同颈椎水平的特点;观察向内侧推移气管时食管随气管移动的情况,及食管向内侧相对于椎体的移动发生在哪一筋膜间隙;观察颈动脉鞘被向内外侧推移时的移动情况。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共采用颈椎间盘髓核射频技术治疗颈椎间盘源性疼痛及颈性眩晕病人206例,男93例,女113例,年龄22~71岁,平均48岁,共涉及434个椎间盘。<br>  结果:尸体解剖和术中观察均发现,在大约颈4椎体水平以下颈动脉鞘和脏器鞘之间不存在天然间隙,为使二鞘之间产生可供穿刺的间隙需借助手法分离。椎前筋膜浅、深两层之间容易分离,在脏器鞘完整情况下,向内侧推移气管时,食管随气管一同活动,脏器鞘相对于颈椎的活动主要发生在椎前筋膜浅、深层之间。颈动脉鞘主要由椎前筋膜向两侧移行所形成,受其限制加之颈动脉本身的张力使其向内外的活动度受到明显限制。所有颈椎间盘的穿刺均安全完成,无颈动脉损伤、食管损伤和椎间盘炎等并发症。<br>  结论:颈椎前外侧入路穿刺技术应基于对颈前解剖的正确理解,在此基础上的操作是合理的和安全的。

颈椎前外侧入路穿刺技术 颈筋膜移行 颈椎病 解剖学基础

单建林 姜恒 王崇伟 张阳 王飞 李放 孙天胜

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

国内会议

第二十四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

长春

中文

28-29

2012-08-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