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骨质疏松椎体骨折4种疼痛模式的初步研究

  目的:目前有关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疼痛模式研究甚少,我们根据改良Kuorinka法,结合临床所见,尝试分析解释疼痛机制,以便为OVCF提供相关治疗建议。<br>  方法:选自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128例行PKP的患者,分为4种疼痛模式,18例Type A:伤椎棘突区;34例Type B:伤椎棘突、棘突旁区;20例Type C:Type B合并侧前方胸肋区;56例Type D:远离伤椎的下腰部或者腰骶部区域.所有患者术前后均行0-10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ITS)调查,疼痛制图用于观察手术疼痛分布区的变化.骨折压缩的程度通过椎体变形指数(DI),后凸比率和后凸角来检测,所有病例术后1、3、6月随访。<br>  结果:PKP术后疼痛明显缓解,疼痛区域越局限改善越明显(P<0.05).PKP术后改善情况与椎体高度变化紧密相关,和椎体后凸比率及角度无关.随着椎体的高度减少,棘突旁疼痛加剧、区域扩大(P<0.05).类型A、B、C与DI间负相关(P<0.05),类型D与DI间无关.<br>  结论:我们认为骨质疏松椎体骨折4种疼痛模式不仅能对OVCF的处理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还能预测治疗的结果。

骨质疏松 压缩骨折 疼痛模式 椎体成形术

王栋琪 贺宝荣 郝定均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

国内会议

第二十四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

长春

中文

429-429

2012-08-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