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性高原脑水肿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目的:建立大鼠高原脑水肿动物模型,为研究高原脑水肿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建立实验平台。<br> 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平原对照组(PC组)和高原缺氧组(AH组)。在平原常氧环境下,高原缺氧组大鼠先进行适应性跑台运动训练2天,再将该组动物迅速置入模拟海拔4000m高度的减压舱内,急性低氧暴露下进行力竭运动2天。跑台坡度10°,运行速度12m/min,采用电刺激方法维持大鼠处于持续运动状态。持续运动4h后将大鼠从跑台中取出,休息15-20min,期间自由进食饮水。休息结束后将大鼠再次置入动物实验跑台内,继续依照此法循环往复进行力竭运动2d,总运动次数是11次,总运动时间是2640min。高原缺氧组大鼠力竭运动结束后,将大鼠迅速置入海拔高度8000m的低氧环境下(舱内压力:35.9kPa,温度:18℃)继续减压缺氧3天,建立实验模型。平原对照组大鼠在平原常氧环境下笼内常规饲养。实试验结束后通过检测大鼠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思蓝含量、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和超微结构改变以及硝酸斓示踪斓颗粒脑内分布情况,综合评价动物模型的成功与否。<br> 结果:与平原对照组比较,高原缺氧组大鼠脑含水量和伊文思兰相对含量明显增加(P<0.01);光镜下见高原缺氧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破坏严重,丢失较多,水肿明显;透射电镜下见平原对照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呈线状连续分布,紧密连接结构完整未见裂隙,高电子密度的斓颗粒局限性沉积在脑微血管管腔内侧,血管腔外和脑组织间隙内无斓颗粒。与平原对照组比较,高原缺氧组大鼠整个脑组织结构非常疏松,毛细血管基底膜电子密度降低,间隙增大。大量高电子密度的斓颗粒通过开放的紧密连接,广泛渗漏到微血管管腔外侧壁周围和脑组织间隙内。部分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线粒体肿胀,高尔基复合体轻度扩张,甚至空泡样变。神经纤维肿胀,有髓神经纤维髓鞘松解脱失,甚至空网状改变,无髓神经纤维轴浆轻度水肿。NF-kB蛋白表达检测结果,平原对照组大鼠脑额顶叶皮质部NF-xB p65活性水平低,急性低压暴露后高原缺氧组大鼠脑皮质部NF-k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高原缺氧组与平原对照组比较,两组均值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br> 结论:模拟高原低氧环境下复合力竭运动法可成功建立高原脑水肿动物模型,使血脑屏障破坏和通透性增加,脑水肿形成。
高原脑水肿 动物模型 复合力竭运动法 发病机理
郭平 罗涵 周其全
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高原疾病学教研室,国家教育部高原医学重点实验室及全军高原医学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38
国内会议
第八届全国生物医学体视学学术会议、第十一届全军军事病理学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军定量病理学学术会议
昆明
中文
269-270
2012-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