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损伤血管内、外膜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信号转导机制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损伤血管内、外膜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信号转导的机制。<br>  方法:新西兰大白兔高脂喂养两周后,剔除血脂不高者,分别采用胶原酶消化颈动脉内膜和外膜的方法建立相应的血管损伤模型。将造模后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未损伤对照组和内、外膜损伤组。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Western印迹法,观察颈动脉内、外膜损伤对内膜增生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以及P38、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br>  结果:1周时,外膜损伤组内膜/中膜面积比(IMR)为0.38±0.02,显著高于内膜损伤组(0.17±0.01,P<0.05);8周后,内膜损伤组的IMR为0.75±0.05,反而显著高于外膜损伤组(0.64±0.03,P<0.05)。血管损伤造膜8周后,内、外膜损伤组血管组织中P38、NF-κB的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未损伤对照组(P值均<0.05),仅内膜损伤组ERK1的表达显著高于未损伤对照组(P<0.05)。<br>  结论:血管内、外膜损伤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除激活共同的P38以及NF-κB信号通路外,对ERK 1/2表达的影响不同。

动脉硬化 血管内外膜 蛋白激酶 细胞病理学

王华 贺治青 刘星 陈玮 周卫健 梁春 吴宗贵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心内科(上海,200003)

国内会议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络病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年会

北京

中文

144-147

2012-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