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重体力劳动对部队官兵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返回低海拔后恢复的变化
目的:观察高原低氧重体力劳动对部队官兵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返回低海拔后恢复变化情况。<br> 方法:选择由低海拔(1 500 m)快速进入高原(3 4700 m)并从事重体力劳动的男性官兵96名,年龄18~35岁.根据急性高原反应(AHAR)症状评分,分为无.AHAR组(B组,n=25)、轻中度AHAR组(C组,n=47)和重度AHAR组(D组,n=24). 在该高度逗留50 d后下撤前及返回低海拔(1 500 m)后12 h、15 d和30 d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内径(RVID)、右心室流出道(Rv0T)、左心室内径(LVID)、心肌做功指数(Tei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选择低海拔(1 500 m)地区的50名健康官兵作为对照(A组).<br> 结果:在高原,B组mPAP、:RVID、RVOT、RVID/LVID比值、Tei指数显著高于,INEF显著低于A组(均P<0.01):且随AHAR加重,各项指标进一步变化,C组与D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O.01).高原50 d时,mPAP与RVID、RVOT、RVID/LVID比值和Tei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分别r=O.613、0.647、0.585、647,均P<0.01),与INEF显著负相关(r=-0.620,均P<0.01).与A组比较,96名官兵在高原地区50 d时,.mPAP、RVID、RVOT、RVID/LVID和Tei指数显著升高,LVEF显著降低(均P<0.01),返回低海拔12 h、15 d时mPAP、RVD、RVOT、RVID压NID比值和Tei指数显著降低,INEF显著升高(均P<0.01),15 d时mPAP、Tei指数、INEF与A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30 d时RVID、RVOT、RVID/LVID进一步降低,与A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r> 结论:平原人快速进入高原低氧环境并从事重体力劳动时,AHAR越重,右心室增大和左心室功能降低越明显,返回低海拔后12 h有显著改善,15 d左心功能恢复正常,30 d右心室增大恢复正常.
高原低氧 体力劳动 心脏结构 心功能 超声心动图
杨生岳 冯恩志 闫自强 周其全 贺巍 田忠新
解放军第四医院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238-239
2012-05-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