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叙事与作者叙事--当下观众需求与叙事策略

众所周知,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理论研究学派之一是类型电影及其类型电影理论,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作者电影及其作者电影理论。研究类型电影、作者电影的书籍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并且形成尖锐对立的两极。一般来说,“类型电影”或“类型片”往往是与美国好莱坞电影、电影的商业化联系在一起;而“作者电影”往往被认为是与欧洲艺术电影、“非商业”甚至“反商业”电影联系在一起。这种截然对立式的区分是否准确和科学?当下电影实践是否是按照这种区分在发展?如果不是的话,我们的电影理论是应该保守残缺还是与时俱进?电影理论应该如何解释新的电影实践?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作出符合电影创作和生产实际的解释和回答。本文从制片厂、类型电影;“作者论”、作者电影;理论是灰色的,创作之树常绿,以及中国电影叙事传统与当下电影叙事分析等方面进行论述。
类型叙事 作者叙事 观众需求 电影理论
饶曙光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59-73
2011-04-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