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理论的黄金岁月及其流变--作为近30年来中国电影文化生态语境的一种概括性描述
上个世纪80年代初,顺应着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国电影理论率先发出了更新电影观念、倡导电影语言现代化的呐喊,迎来了一个“理论滋养灵感”、理论与创作并驾齐飞的好年华。那是一个解放思想之风吹拂神州大地的年代,一个至今仍然让我们热血沸腾、心驰神往的年代。然而,三十年岁月倥偬,电影理论面对当下“泛娱乐化”潮水嚣嚣涌来,竟陷于哑然失语而罕有作为的困局。当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伊始的钟声敲响,人们需要质疑的是:GDP(实指电影票房)至上而将人文精神逐出银幕,让子弹飞、让票房飞,也让文化贫血症跟着起舞,如此造就的电影产业的黄金指数,它究竟要将银幕前的观众带到哪里去,是让时代之光将思想点燃,迎来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并跨入现代文明的境界,抑或是将我们的电影观念拖入“前电影”的杂耍时期,只图当下感官享乐、排拒精神启迪而落入庸人的泥淖。这既是电影理论的一个新命题,同时也是值得人们严重予以警醒的。本文从电影理论发展的黄金岁月,电影理论失语与当今电影产业化的隐忧展望,以及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核心将电影产业做大做强这几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电影理论的发展变化。
电影理论 黄金岁月 文化生态语境 实指电影票房
黄式宪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北京电影学院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03-109
2011-04-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