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时代的中国电影创作解决之道
随着2009年年底美国好莱坞3D电影大片”阿凡达”在全球范围的热映,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末,全球的电影市场已经迎来了所谓的电影商业大片时代。中国电影市场也不例外。自2007年起,中国电影创作的产量已连续四年递增并且票房收入屡创新高。到2010年末,中国电影的产量更是突破了2009年的生产水平,票房收入也历史性地突破了100亿人民币的大关。但是,在中国电影商业大片繁荣和喧嚣的背后却是单部电影票房收入的平均值下降。全国主要的、主流发行放映院线的垄断性经营,使得大部分中低成本制作的、非商业性的中国电影在主流电影院线的放映天数极度萎缩,大量的放映时间被商业性电影大片占有。因此,这种电影资源投资高低的不平衡以及发行放映院线的话语霸权,使得每年400余部大量生产的中国电影中的非商业性大片只贡献了不到20%的票房收入,而其余的票房收入则被少数的电影商业大片瓜分殆尽,形成了特有的”2080”现象。实际上,这极大地制约了中国电影创作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同时,也对广大热爱电影的观众造成了极大的观影心理伤害,使得他们无从选择自己喜爱的、小众性的、文艺性的电影。由此,便使得一些优秀的、中低成本制作的中国电影越来越远离主流的放映院线,而无法与广大的观众群体相见。特别是自2011年3月起,根据加入WIO时的承诺以及世贸组织的裁定,我国将对美国等西方大国进一步开放娱乐产品市场。由此形成的电影市场的完全放开,必将会造成国内外各类电影大片的直接血拼。因此,找出目前存在的症结,使得中国的电影创作能在电影大片时代有所作为,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了当下中国电影理论界和创作界迫切需要介入研究解决的重要命题。
电影大片 中国电影创作 应对策略 可持续发展
姚国强 姚睿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北京电影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71-187
2011-04-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