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初期对解放前粮棉最高年产量的年代判定之考析
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统计部门有关农业恢复和发展状况的材料,通常把1936年的粮食和棉花产量确定为解放前的最高年产量,并作为后来发展比较的参照.这一提法的出现和确立是渐进的过程。建国之初所使用的比较标准,主要是抗战前几年的平均产量。但在棉产统计中,同时存在双重标准,而最高年产量标准应用较多.比较的尺度随生产的发展和计划经济需要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关于1951年和1952年生产的报道中,更多使用”最高年产量”之类词语,但未同时标明对应年份和数据.目前所见最早形式较为完整的表述,是在1954年9月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陈云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的发言.80年代以来,伴随统计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大量出现,这一标准影响越来越大,基本成为定论.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1936年数字,主要依据民国尤其是国民政府时代的农产统计.由此不仅限定了所谓”解放前”一词的时间内涵,而且关于不同时期农业统计各自的完备、可靠性,以及相互问的可比性实际上都存在疑问.但是结合对1936年前后社会、经济、自然等背景的分析并参考当时人的观察,仍可肯定1936年是三十年代乃至民国时期农业生产中有代表性的年份之一.
共和国初期 解放前粮棉 年产量数据 年代判定 统计标准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439-453
2010-12-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