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封闭的村庄:1940-1944年晋西北救国公粮之征收

  抗日根据地是中共型构农民与国家关系的试验场。在某种程度上,抗日根据地的农民与国家关系,乃是建国后农民与国家之关系的雏形,影响深远。令人感兴趣的是,中共是如何将农民与国家勾连起来的?对此,已有研究主要有农民的民族主义、”静悄悄的革命”,”延安道路”等几种解释,其主流是强调土地政策和累进税收的作用。这些解释当然都有其合理性,不过,在上述解释的基础上,尚可进一步追问:土地政策和累进税收通过什么中介发生作用?对此问题,可以尝试着给出一个答案:以村庄为中介。本文通过对抗战期问晋西北征收抗日救国公粮(以下简称”公粮”)的考察,试图展示村庄是如何封闭起来、并勾连起农民与国家之关系的历史图景。诚然,就历史本相的极复杂和多面向而言,也许很少有一种事后解释能够恰如其分。

抗日根据地 土地政策 累进税收 救国公粮

周祖文

国内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第十二届青年学术讨论会

北京

中文

454-463

2010-12-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