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荐举与朋党
“朋党”一词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有着异乎寻常的作用。唐人李绛曾说:“臣历观自古及今,帝王最恶者是朋党。”这是因为“朋党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问,使主恶布于境内、闻于四邻。”故凡有涉“朋党”之嫌者,无不受到统治者的严厉制裁,其既为君主所恶,也必为群臣所惧。可是“朋党”及其发展而成的“党争”在任何一个朝代也从未销声匿迹过,“朋党”反而成了党争中打击异己的有力武器。“同我者谓之正人,异我者谓之邪党”,正是党争中相互攻讦最为真实的一幕。当时代的步伐迈入了宋代,以王禹假和欧阳修为首的一些官僚士大夫一反以往的“朋党”论调,提出了君子有党的全新观点,这使得宋人的“朋党”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虽然宋代的君主对“朋党”的忌讳并不比前朝的君主为少,但在部分臣僚的心目中竟也安然以“君子之党”自居了,也促使宋代的“朋党”一词日趋中性化,而不是前朝纯粹的贬义了。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之下,“朋党”以及“党争”俨然就成为伴随宋代政治发展相始终的一个重大政治概念。“朋党”的形成,自然有很多渠道,当从宋代这一视角去审视这一命题之时,就会发现宋代特殊的荐举制度为“朋党”的形成提供的媒介作用,相比于前朝后代,其重要性显然重要了许多。因此以宋代的荐举与朋党为研究对象,实可作为观察、探讨宋代官僚社会的一个切入点,清晰的认识宋代荐举在制度之外,对宋代社会的影响。同时还有助于深入宋代“朋党”内部对其进行审视。
宋代 荐举制度 朋党 官僚社会 政治生活
胡坤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35-142
2008-04-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