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S-D 肝郁脾虚型病证症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的初步研究
背景:已有高级别证据证明中医药对IBS 确有疗效,但其疗效机制尚未阐 明。建立适宜的动物模型是开展中医药治疗IBS 疗效机制研究的基础和重中之重,但 目前已有的动物模型多不能很好的模拟中医药治疗中临床患者的特征。目的:建立一 种疾病-证候-症状相结合的IBS-D 肝郁脾虚型大鼠模型。方法:⑴模型建立方法:采用 新生母子分离+慢性束缚+番泻叶灌胃法复制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症结合大鼠模型。 ⑵模型评价方法:以结直肠扩张的疼痛阈值代表内脏高敏感性,评价”疾病”模型的建 立;以旷场实验和血清D-木糖水平评价肝郁脾虚”证型”的建立;以排便粒数和稀便率 评价腹泻”症状”的建立。结果:⑴造模结束时,不同组间大鼠的体重变化存在统计学 差异(F=10.132, p=0.000<0.05),与正常组比较,三因素组大鼠的体重增长量较少,存 在统计学差异(p<0.05)。⑵造模结束后,各组大鼠的疼痛阈值存在统计学差异 (F=41.299, p=0.000<0.05),三因素组大鼠疼痛阈值明显降低,与正常组相比存在统计学 差异(p<0.05)。⑶束缚结束后,各组大鼠总穿格数、站立次数、修饰次数存在统计学差 异(p<0.05),与正常组相比,三因素组大鼠总穿格数、站立次数、修饰次数明显减少 (p<0.05)。⑷各组大鼠血清D-木糖含量存在统计学差异(F=143.614, p=0.000 < 0.05),与 正常组相比,三因素组大鼠血清D-木糖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⑸造模结束时,三 因素组大鼠排便粒数与正常大鼠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SD 大鼠进行新 生母子分离+慢性束缚+番泻叶灌胃的复合造模,造模结束时三因素组大鼠体重增长速 度减缓,结直肠扩张时疼痛阈值降低,内脏敏感性增高;旷场实验穿格数、站立次数 及修饰次数均明显降低;血清D-木糖含量明显降低,小肠吸收功能下降;排便粒数及 稀便率均明显升高,而结肠黏膜组织HE 染色未见明显异常,符合IBS-D 肝郁脾虚型 疾病特点,可能是一种较好的研究中医药治疗IBS 疗效机制的动物模型,但仍需要进 一步的深入研究。
肠易激综合征 肝郁脾虚证 动物模型
赵迎盼 陶源 张北华 唐旭东 杨俭勤 王凤云 刘果 苏敏 王春燕 王微 卞立群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国内会议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国际学术大会暨广西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年会
南宁
中文
1-17
2012-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