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起糜烂性胃炎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的研究
目的:通过证素理论探讨隆起糜烂性胃炎中医证素的临床分布规律,及与西医各病理类 型的相关性,为REG 中医辨证规范化提供较为客观的标准,以期望能为临床治疗用药及 对影响疾病的危险因素的干预预防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根据全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00.5 井冈山、2006.9 上海)的内镜、病理诊断标 准纳入研究病例,采用四诊信息采集表进行调查登记,运用KY3H 证素辨识-评估-干预系 统辩证分析,探讨250 例隆起糜烂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及客观指标的关系。 结果:1、隆起糜烂性胃炎病位证素为:胃(95.60%)、肝(14.80%)、脾(13.60%)、 肾(12.00%)、胸膈(12.00%)。 2、隆起糜烂性胃炎病性证素为:气滞(83.20%)、湿(59.60%)、热(37.60%)、食 积(32.42%)、气虚(30.00%)、阳虚(25.60%)、痰(25.00%)、阴虚(24.80%)、血瘀(12.00%)、 血虚(2.00%)、寒(0.40%)。 3、隆起糜烂性胃炎以实证、虚实夹杂证较为多见;在病位与病性的组合上,胃与 气滞、湿、热组合较多见,脾与气滞、湿、气虚组合较多见,肝与气滞、湿、热组合较 多见。 4、隆起糜烂性胃炎病理类型中浅表、萎缩、肠化的病位多见于胃、肝、脾,病性 多与气滞、湿、热等因素有关;上皮内瘤变的病位多见于胃、肝,病性多与气滞、湿、 血瘀等因素有关;且随着胃粘膜病理变化程度加重,血瘀、虚证的比例较前有所增加。 结论:1、隆起糜烂性胃炎的病变本质表现为:在病位上多与胃、肝、脾密切相关,病性 上多表现为气滞、湿、热、食积、气虚、阳虚、痰、阴虚、血瘀,且多数为多证素合并 发病,临床可从病位病性所反应的病变本质来进行针对性治疗。 2、隆起糜烂性胃炎的病理类型与证素的关系表现为:病位多见于胃、肝、脾,病 性多与气滞、湿、热等因素有关;且随着胃粘膜病理变化程度加重,血瘀、虚证的比例 较前有所增加。可在日常生活和临床用药上对病位病性所反应的病变本质进行预防治疗, 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隆起糜烂性胃炎(raised erosive gastritis,REG)是世界范围内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临 床表现以腹胀、上腹疼痛、嗳气、返酸、食欲下降、上腹部烧灼感等症状为主,无明显特征 性症状。在我国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酒、非甾体类消炎药、生活工作压力等诸多因 素影响下,REG 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中医根据其症状表现,多归于“胃脘痛”、“痞满”、 “呃逆”、“嘈杂”等范畴。本研究对250 例确诊为隆起糜烂性胃炎的患者进行中医证素分 布规律的临床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潘婷颖 柯晓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350108
国内会议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国际学术大会暨广西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年会
南宁
中文
1-8
2012-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