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高校40-59岁教师最大摄氧量研究

一、 概要: 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常见和多发性疾病。肥胖即使一个独立的疾病,又是2型糖尿病”1”、心血管病、高血压、中风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目前,大量成年人的相关研究均表明运动”2”对改善人体心肺功能、血压”3,4”等心血管疾病敏感指标具有积极作用,并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原因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同时氧供充足时实现有氧工作的先决条件,也是制约有氧工作的关键因素,单位时间内机体的最大摄氧水平及氧利用率是评价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为进一步改善教职工的有氧耐力,加强体适能,更好地服务高等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评价受试对象是否有规律的参加体育运动,采用标准体重法、腰围臀围比等指标综合评价受试对象是否属于肥胖人群,并通过测试最大摄氧量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寻找肥胖、运动与最大摄氧量的关系,从而为大众健身提供理论依据。二、 研究方法: 119名北京某高校40-59岁,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个人病史与家族病史。根据标准体重法、腰围臀围比、体重指数、体质百分比等综合分析分为肥胖组与正常组;根据其参与运动时间(每星期运动时间在90分钟及以上为经常运动),将其分为经常运动组与不运动组。次大强度功率单车负荷法间接测试VO2max。四组变量对比分析受试者最大摄氧量。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包。三、 结果: 肥胖组与正常组间最大摄氧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运动组与不运动组显著性差异不大。男性肥胖组与男性非肥胖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女性肥胖组与女性正常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女性运动组与女性不运动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性肥胖组与女性肥胖组显著性差异不大。四、 结论: 北京某高校40-59岁肥胖组与正常组间最大摄氧量存在显著性差异。长期系统进行体育锻炼男女均可提高最大摄氧量水平,且显著高于不运动组。
贾臻臻 曹建民
北京体育大学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1
2011-09-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