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机微粒捕集器缸内次后喷主动再生方法的试验研究
针对柴油机微粒捕集器(DPF)的再生展开相应的研究。利用台架试验研究了缸内次后喷(LPI)对柴油机动力性、燃油经济性以及排放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工况、不同后喷油量下柴油机氧化催化器(DOC)的升温特性,提出了采用缸内次后喷和DOC提高排气温度进行DPF主动再生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在中低负荷工况(40%和50%负荷率)通过缸内次后喷能够显著提高发动机排气中的HC排放,促进其在辅助升温装置DOC内的氧化发热,提高DPF入口排气温度,满足DPF主动再生对高温的需求。但由于喷油时刻过于靠后,次后喷喷入的燃油在缸内基本未燃,缸内次后喷对DOC入口温升影响较小,最高温升仅40℃左右。采用缸内次后喷进行DPF主动再生时,DOC有效工作的入口温度要大于250℃,为了保证DOC对未燃HC高的转化效率,避免DOC下游的HC逸散,在DOC入口温度较低小负荷工况(25%负荷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DOC入口温度。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 In-cylinder late post injection 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 Active regeneration Temperature rise characteristics
王丹 刘忠长 王忠恕 刘江唯 张建瑞
吉林大学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 长春 130025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吉林 长春 130011
国内会议
中国内燃机学会燃烧节能净化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973项目年度工作会议
天津
中文
1-5
2011-08-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