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民教育階段學習評量改革及其對教育機會均等的影響
台灣在八0(1980)年代接連經歷了政治解嚴及社會大轉型,促使「多元化」成為社會所 共同追求的價值。這股尊崇多元化的風潮,亦在稍後吹進教育場域,成為主導著九0年代教育改革的 基本範型,在眾多教育改革議題中,「多元評量」論述的出現是則評量形式改革中最主要的特徵。本 文採用Foucault的理論視角指出,多元評量是用以結合教育改革中權力/知識的那個連結號,使得多 元化的知識型得以在眾多教育改革的論述形構競爭中勝出,並同時具有穩固優勢階級利益的權力效 果。文中探討顯示,多元評量的基本理念在於,將受檢主體生命中的多樣成分,納入做為評量項目。然而當多元評量擴大所欲檢查的主體成分時,亦同時意味著受檢主體必須擁有更多的資本形式及數 量,例如財貨資本、文化資本及社會資本等,才得以培養、展現、蒐集,以符合新增檢查項目對鍛鍊 主體成分的要求,於此弱勢階級將因缺乏可茲轉換為學術資本的資源,而陷於階級再製的命運,而教 育做為社會結構平衡器的理想亦將更為遙遠。
education reform M. Foucault knowledge/power discourse Multiple-Assessment educational equity
許誌庭
崑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兼教學發展中心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83-93
2009-11-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