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创伤患者电离辐射暴露的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了解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电离辐射的来源、剂量、时间分布、部位分布及影响因素,探索减少创伤患者电离辐射损伤的可能措施。方法:为前瞻性对照研究,收集一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急诊ICU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信息及放射学检查资料,分析放射学检查的次数、部位构成、时间分布、电离辐射暴露的剂量及影响因素,比较采取措施控制放射学检查前后创伤患者的放射学检查情况。结果:(1)采取控制放射学检查的措施前,60例创伤患者的放射学检查主要为X线摄片和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人均摄片中位数为6(四分位数3~11)次,CT检查10(8·0~13.8)次。X线摄片的应用在急诊室、ICU、普通病房3个阶段相对均衡(χ2=4.043,P-0.132),CT则主要在急诊室和ICU治疗阶段完成(χ2:20.274,P<0.001)。各部位X线摄片和CT检查次数在不同治疗阶段的比率存在差异(χ2-114.609、75.932,均P<0.001)。(2)CT检查数量与患者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severityscore,ISS)、ICU住院天数相关(r=0.369、0.523,均P<0.05)。(3)采取控制放射学检查的措施后,100例患者人均CT检查次数较前60例患者减少(8次对10次,Z=-2.410,P=0.016),总放射学检查次数也明显降低(13.6次对17.8次,Z=-3.044,P=0.002)。(4)创伤患者电离辐射97.2%来自CT检查,X线摄片仅为2.8%,人均辐射剂量为36.3(22.3~59.3)mSv。暴露部位主要为腹部及胸部,分别占41.8%和28.7%。辐射暴露集中于伤后早期,伤后第1天占33%,ICU治疗阶段辐射量较普通病房阶段显著增多(χ2-6.587,P-0.010)。各部位电离辐射暴露剂量在不同治疗阶段的比率存在差异(χ2=370.24,P<0.001)。(5)辐射剂量与患者是否合并头颅、腹部创伤、总住院天数及总检查数相关(r分别为-0.297、0.443、0.520、0.537,均P<0.05)。(6)本研究中同一患者头颅、胸部及腹部多次CT检查的扫描参数(CT检查剂量指数CTDIv、扫描层数及剂量长度乘积DLP)存在显著差异,19.9%头颅CT及7.2%颈椎CT检查需多次扫描,增加了患者头颈部辐射暴露量(头部17.5%,颈部7.2%)。(7)控制创伤患者头颅及胸部CT检查次数,减少同部位复查,可有效降低创伤患者放射学检查次数(7.2%)、电离辐射暴露总量(5.4%)和放射学检查总费用(8.1%)。结论: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期间接受较多的放射学检查,以X线摄片和CT为主,导致较大的电离辐射;辐射剂量与创伤部位、放射学检查数量及总住院时间相关。提高了临床医师对辐射损伤认识,规范放射学检查可有效降低伤员的放射学检查数。减少同部位放射学复查次数、使用低剂量CT扫描方案、提高CT一次性扫描成功率等措施有助于降低患者电离辐射的暴露量。
严重创伤患者 伤情诊断 电离辐射 临床医师
刘善收 张茂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 & 浙江大学急救医学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09
国内会议
第七届全国创伤外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创伤急救与多发伤学术会议
乌鲁木齐
中文
108-110
2012-07-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