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名与实之间--晚清的“共和表述
晚清知识人对西方共和概念的认知和表述,首先是一个知识领域的跨文化互动问题。面对陌生的共和制度,这种认知和表述长期呈现名与实依违不定的特征。1898~1902年间,经过梁启超等人的介绍,近代“共和”概念通过日本这一中介环节传入中国,并且迅速传播开来。与此同时,“共和”也日益成为政治领域的一个现实行动选择问题。以梁启超和孙中山为代表,分别形成了两种竞争性的“共和”表述,前者侧重于知识和学理探讨,主张缓行共和:后者更强调实际行动,主张跨越式速行共和。知识领域的问题与政治领域的问题相互交织,使西方共和传统的输入呈现为名与实的疏离。“共和”成为耳熟能详的新名词,但共和制度的移植效果未能符合人们预期,以至于诞生不久的共和国被视为“假共和”,逐渐遭到空置。
共和制度 知识表达 政治思想 晚清时期
李恭忠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283-308
2012-06-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