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作為一種記憶--戰後遷臺族群的民俗書寫與懷鄉文化
自二战结束至1949年两岸分治起,随国民政府迁台,大批的大陆居民也跟着迁徙到台湾。这些居民,一方面在台湾展开新的生活,另一方面对於往昔的岁月也产生浓厚的思乡之情。他们如何排解、表述这划时代的乡愁?除了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着作之外,有没有其他书写的方式?本文将从民俗书写,提供另一种观察与论述,希望藉由探讨迁台作家、学人与一般民众对民俗的书写方式,剖析民俗作为一种集体记忆,所涵具的内容与方法。广义的民俗包括岁时节庆、饮食、游憩、地方风物、民间传说与各种习俗等。民俗是一种生活文化,也是民族、族群文化的特徵。它不会随着族群移动而消失,反而形成内在的记忆,在异乡的生活中再现,以保固族群的特有文化。本文将从作家、学人与一般民众在报刊、杂志、同乡会刊物等发表有关家乡民俗的回忆,或者撰写民俗专书等相关的作品,解析其中所呈现的日常生活琐忆、家乡饮食习俗、休闲游憩方式、地方风物之内容与意义;并更进一步指出,民俗书写与怀乡文化的重要关系。
民俗文化 思乡情节 台湾
洪淑苓
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89-100
2012-03-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