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试析晚清文学的“庚子西狩”书写

  1900年庚子事变,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向西安奔逃,行程千里,颠沛仓皇,史称“庚子西狩”。自此在清朝最后的十年里,中国士人和报章作者纷纷以各自的笔触书写这一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帝王“巡狩”的行旅,体裁包括诗文、小说、弹词和新兴的报刊文章,作者们的立场姿态各异,但也有其共通的旋律。经过对相关作品的分析和梳理,本文认为,此次“西狩”虽当然意味着国破失都之辱,但传统天子巡狩的神话已经无法继续,“精忠报国”的忠诚与豪情已不现于彼时晚清士人作者们的笔下,在他们对“庚子西狩”的书写脉络中,对帝王形象的“除魅”已跃然纸上,传统意识形态的崩毁迹象已无可遮掩,迥别以往的崭新的国家相像也已稍露端倪,这或许意味着彼时中国在社会心理、意识形态、公共想像等领域已为某种变局蓄积着微妙的能量。

文学史 庚子西狩 皇权 意识形态

林晨

南开大学文学院

国内会议

第三届东亚人文学论坛(暨两岸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讨会)

北京

中文

190-204

2012-03-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