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与中国民族品牌塑造--如何通过文化治理处理民族认同
奥运会被视作中国当局一次务实的尝试——试图将中华民族再创造为一个现代的、有教养的、和谐的、国际的民族,而持续将民族主义当作含义框架仍存在问题,并可能创造出一个最终无法处理的民族品牌。文章从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文化治理、爱国情怀的编程、对中华民族含义的再编程、让全民族参与其中、从民族文化治理到跨国文化治理及对意义场域的盗用几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通过检视2008奥运会所运用到符号,我们便可发现中国政府致力于民族认同经营的蛛丝马迹,此外,我们还能通过这次检视进一步概念化不同角色是如何处理符号控制的,最终,这次检视能够让我们评估中国政府这次对符号控制的尝试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中是否可行。
北京奥运会 民族品牌 文化治理 民族认同
Florian Schneider
荷兰莱顿大学
国内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1·国外中国学)暨“国际视野中的中国研究-历史与现在”国际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141-176
2011-10-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