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四川盆地东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化作用及其与储集层发育的关系

  四川盆地东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相储集层多为白云岩,主要分布于环开江--梁平盆地的台地边缘相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飞仙关组鲕滩相储集层经历了多期白云岩化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期发生于成岩早期近地表环境,由蒸发海水回流引起,形成的粉晶交代白云石构成了现今白云岩的主体。飞仙关组早期白云岩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埋藏重结晶作用,形成了不同的岩石结构类型。飞仙关组白云岩的孔隙多为原岩中继承而来,白云岩化作用对储集层发育的意义并非创造孔隙,而是保存已有的孔隙。由于白云岩化作用发生的时间早以及白云岩的抗压溶性质,原生(鲕)粒间孔以及早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形成的鲕模孔/粒内溶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下来,构成了现今鲕滩相储集层的主要储集空间。

白云岩 岩化作用 储集层 四川盆地 下三叠统 飞仙关组

潘立银 刘占国 李昌 寿建峰 张建勇 张杰 沈安江 周进高 郑兴平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2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0023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23

国内会议

2011白云岩成因及油气储集层研讨会

北京

中文

176-186

2011-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