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力谐振共振波(HRT波)波动震兆的发现及HRT波地震短临预测方法
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前半月,震中区的昌黎台(△=70km)记录到地电阻率对M:波的异常响应,其他时段则无异常出现。据此于1990年提出潮汐力谐振模型(即HT波模型)。结合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Mw9.0级地震前PS-100的记录,首次发现了共振波(即RT波)。深入总结提出了潮汐力谐振共振波(HRT波)短临预测地震方法。20余次强震前所记的HRT波有很强的规律性。仅在强震前才出现周期等于潮汐力周期的波动(HT波),而其振幅在震前数月至几天才增大到可被记录的水平。通过研究所记的RT波实例表明,RT波通常与几天后所发生的地震有因果关系,这种波以突然阶变为特征,通常一升、一降(或相反),一先、一后到达台站,其到时差与台站的震中距成正比;由这种波动所测的断层固有周期T0与断层长度(震级)有关,对6~9级地震,T0的范围为1~6h。有证据表明,它们是来自即将发生地震的震源区。这种波动周期较长,在地壳中,可传播数百乃至数千km,突破了只有在未来强震震中附近才能记录到有效前兆的传统观念。利用台网记录到的HRT波波动,通过判别分析这种波动的特性便可预估得出未来地震的时、空、强的定量结果。
地震预测 潮汐力 谐振共振波 波动震兆
赵玉林 钱复业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国内会议
武汉
中文
109-128
2010-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