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朋友来相会:80年代电影中的青年想象
80年代初期,在建设“四化”、振兴中华的大叙事中,青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影片以他们为想象主体进行创作,试图在银幕世界为社会塑造出时代青年的群像、作为楷模以求达到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逆光》、《雅马哈鱼档》等影片显示80年代的中国电影在为塑造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全方位发展的青年形象而努力,不管生活现实中是否有这样的人,艺术形象的建构首先确立了对现实的呼唤,希望通过这些艺术形象为“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改革在虚构世界里竖立起若干价值标尺,以起到艺术引领现实的作用。
中国电影 人物形象 艺术创作 现实主义
王海洲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85-93
2008-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