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鄉土教育的再生與實施之新趨勢
“乡土教育”可说是台湾主体意识觉醒的产物,它成为80年代后,台湾文化建构的基础,不同于70年代,单以“中国”为焦点的文化思考。“乡土教育”于1998年纳入台湾国民小学课程,以“乡土教学活动”为主,国中则称之为“认识台湾”及“乡上艺术活动”。但实施后,诸多问题浮现,使乡土教育陷入迷茫。由于“后现代主义”的突显,“电脑网络数位科技”的融入,使教学活透过图像,声音而生动活泼,资料取得更加便捷,已使乡土教育改变风貌与再生。另在“乡土教育实施”方面,由于“情境分析”的应用,重视真实情境与经验累积。接着九年一贯课程的“能力指标”取代原有之“乡土教学目标”、“课程统整”取代“乡土单独设科” ,“社区、学校、教室”结合的学习实验网、“教学评量多元化”,重视乡土学习过程、实际生活与团体行为、灵活评量方法。“乡土教育”的实际重大意义已跨出本土思维,是新台湾人文化的重新认知,真正的乡土教育是使下一代更加认识本土,及台湾与全球的关连性,塑造“台湾新公民”。
学校教育 民族文化 课程设计 体系构建
喻置華
國立臺南大晕杜會科教育晕系副教授
国内会议
澳门
中文
167-179
2006-04-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