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偏人不遠:偏遠地區小型學校發展生態課程的因應策略
台湾近年来受到少子化的影响,学生人数逐年递减,偏远地区小型学校由于交通不便、学生的互动学习及主流文化刺激不足等因素,导致学龄人口流失情形更形严重。基于财政上的考量,不符合成本效益成为裁校或并校的主要论点。为了吸引学区学生留在当地就学,甚至由其他学区转入就读,这类型的学校必须有所因应,以便为学校找到继续经营的必要条件。课程与教学的变革,便是主要的作法之一。再者,近年来年在课程改革风潮的影响之下,促进了学校本位课程发展,有关的研究也有如雨后春笋的大量涌现,只是针对偏远地区小型学校的探讨则相对较为少见。本文应用观察、访谈及文件分析等方法,长期探究一所以生态教育着称的偏远地区小型国小,深入分析其发展生态课程的历程、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其困难的因应策略。研究发现:该校所建构的学校本位课程发展模式符合学理要求,而且实际可行;以转型的课程领导推动课程发展;生态课程发展受到多项因素的影响,其中以人力资源的影响最大;发展生态课程遭遇到多项的困难,包括人力不足、时间不够、教师工作负荷与压力大、人员异动频繁、教师参与程度不一、社区的误解与反对,其中以社区的误解与反对最为严重。该校针对这些困难采取若干的因应策略,有效促成课程整体经营,得以让生态课程永续发展。
中小学教育 生态课程 教学改革 管理模式
蔡麗鳳 高新建
臺北縣鳳鸣國民小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国内会议
澳门
中文
301-313
2006-04-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