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简字理据度分析
汉字自形成的早期即殷商时代就处于变动之中。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汉字由繁入简的总体趋势不言自明。然而近年来,伴随着恢复或部分恢复繁体字的呼声以及海峡两岸书同文问题的讨论,一些人又开始质疑简化字存在的合理性,认为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繁体字是有理据的,而简化字是没有理据的。就此观点,李乐毅先生指出,“80%的简化字是古已有之的”。“现行的简化字,绝大多数是来源于历代的简体或俗体;有不少源自古代的草体字;还有一些还是‘古本字’和‘通用字’”。他统计了《简化字总表》中“不做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305字),“可做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132字)和“附录”中的“习惯被看作简化字”的选用异体字(39字),发现80%以上的现行简化字都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就己经流行或存在的。其中源自先秦两汉的竟占了30%左右。而建国以后新拟的简化字(包括建国以前已经在解放区通行的少量的“解放字”在内)还不足20%。<br> 本文以1986年10月《简化字总表》为字料,对一表和二表共482个简化字和503个繁体字(有些简化字对应多个繁体字)的理据度进行了统计。
汉字研究 繁简字 理据度分析
邱理萌
100872 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
国内会议
上海
中文
100-118
2003-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