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康有为的释经与共和革命

  本文指出,1899年梁启超等弟子转向共和革命、劝康有为退休的“十三太保”事件对于康有为的思想变化有着极为关键的意叉。在这一事件之后,康有为通过第二次大规模释经的方式,在理论上集中思考共和革命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在此后的政论和海外游记中与共和革命思潮展开了辩论。相对于戊戌变法前的第一次大规模释经,康有为的释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而非以往研究常说的转折性变化(他并没有根本否定前期的释经):通过将“三世说”的重释提升为中心问题,在前期释经所塑造的“大地教主”的孔子形象中,注入了无药不备的“圣之时者”、“大药王”的内容。这改变了流亡海外之前将孔子改制立教的根据主要锚定于太平大同教义的思路,孔子教义最有价值的部分变成了涵盖据乱、升平、太平三世的整个孔子学说和教义,孔子之道的解释重点也从大同转变为“主于时,归于权”。这一结构性变化强调三世之间“并行不悖,各因时宜,虽相反而相成”,突出了。三世说”内部的断裂,其中升平世和太平世之间最大的鸿沟是君主的去留问题。

康有为 政治理论 三世说 共和革命 政教分离

张翔

清华大学中文系

国内会议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六届年会

长沙

中文

832-845

2012-03-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