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辛亥革命前后革命文学的兴起及其创作成就述论

  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于此前后革命文学蓬勃兴起。汹涌澎湃的革命文学潮流由资产阶级革命派作家和革命文学团体南杜成员两大部分构成。“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及秋瑾等革命先驱者们首先唱响了革命文学的壮美旋律,南社成立后革命文学遂由先驱者们的个人写作变为南社作家的群体歌唱。革命文学以章太炎、秋瑾的创作最为杰出,以南社的规模影响最为壮大,还有当时与章太炎并肩战斗的邹容和与秋瑾同学日本的陈天华,同样以其“雷霆之声”的创作成为革命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与辛亥革命前后许多革命志士的诗文作品一起,共同构成了革命文学波澜壮阔的景象。革命文学洪流在其兴起与流变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鲜明特征: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高歌理想,情思浪漫,充满英雄主义色彩;形式多样,语言通俗,富有创新精神。在形式解放和语言变革的时代潮流中,尤以秋瑾、高旭为代表的“歌体诗”创作和秋瑾、陈天华、邹容等人的白话文作品最富创造精神和革新意义,共同代表着20世纪初年文学形式嬗变的方向,在中国文学的近代化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邹容的《革命军》语言晓畅,句式自由,已经成为对梁启超“新文体”的超越,实为一种更趋通俗化、白话化、自由化、口语化的新体散文。陈天华的作品则有着更加明显的平民色彩和普及效应,《警世钟》堪称一篇带有说唱气息的白话文,《猛回头》则与秋瑾的《精卫石》一起成为宣传民主革命的弹词双壁。这些作品文字生动活泼,形式喜闻乐见,内容切中时弊,格调雄放劲直,并以其至为广泛的传播范围,在文学近代化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革命文学 歌体诗 白话文 辛亥革命

龚喜平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国内会议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六届年会

长沙

中文

92-105

2012-03-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