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近代词学史上的“潜气内转”说

  “潜气内转”这一概念始于三国繁钦《与魏文帝笺》,原是形容声乐的运气技巧,唐宋词及明清戏曲演唱中的啭喉与此密切相关。清代学者开始将这一概念用于评论书法,诗歌等,而在光绪年间,不少学者以“潜气内转”为基本方法和特征沟通骈文与词两种文体,其中在词学批评中的影响为最大,并一直持续到民国年间。潜气内转主要体现在长调中,讲究笔法内转深潜,并在结构上体现出浑化的特征。潜气内转的结构段落与静宇有关,勾勒技法起了重要作用。潜气内转往往潜伏在丽密字面与四言句式之下,其宗旨在于通过内转形成力量,表达厚重的情感,部分地承侍了六朝骈文的若干审美特点,晚清梦窗清真词风盛行,“潜气内转”为晚清词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并为词体特性及词史发展的价值重估奠定了基石。

近代词体 潜气內转说 文学研究

彭玉平

中山大学

国内会议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六届年会

长沙

中文

494-513

2012-03-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