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uPA系统在静脉溶栓治疗前后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含量,探讨三者在溶栓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对溶栓后血管再通及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①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测定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后血浆uPA、uPAR和PAI-1含量并与对照组(16例)进行比较。②根据溶栓后血管是否再通及出血将16例患者分为冠脉再通组与未通组、出血组及无出血组,比较组间的血浆 uPA、uPAR和PAI-1含量。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溶栓前的uPAR和PAI-1水平明显升高。②与溶栓前相比,溶栓后0.5h、1h、1.5h、2h的uPA水平明显下降(P<0.01);溶栓后1.5h、2h的PAI-1水平则明显高于溶栓前(P<0.01);溶栓后uPAR与溶栓前比较无明显变化。③溶栓后2h冠脉再通组PAI-1水平显著低于未通组(P<0.05);而冠脉再通组和未通组uPA、uPA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溶栓后2h出血组PAI-1水平显著高于无出血组(P<0.05);无出血组和出血组血浆uPA、uPA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血浆uPAR、PAI-1水平升高提示AMI发生的可能性增大,临床医生应及早干预,如尽早行PCI治疗等。②血浆PAI-1水平降低,对AMI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及出血提供一定临床预测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临床价值

陈洁茹 林珮仪 陈晓辉 冯莹 江慧琳 张弋

广东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73056)

国内会议

201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

广州

中文

1-8

2012-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