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陈那前因明时期的理论探索--以《掌中论》、《取因假设论》和《观总相论颂》为中心

  《掌中论》和《取因假设论》是陈那前因明时期的理论探索阶段的两部重要著作,体现了陈那有关认知对象的思想的早期发展。陈那在《掌中论》中引入了“假设”的概念,并在《取因假设论》中详尽剖析了“假设”的本性。在后一著作中,“假设”被认为只有在它与其他假设的关联中才可言说。这已蕴含了陈那晚期“他者之排除”的反建构的意义理论。但由于阿毗达磨佛教的影响,此时的陈那尚未走出假实之辨的理论模式,尚未提出自相、共相的截然两分。此外,陈那的《观总相论颂》首次以“不相离性”来概括语词与其对象之间的关系,这就促使我们将它的写作确定为《正理门论》和《集量论》之间。通过梳理陈那前因明时期的著作和思想发展,就能说明陈那后来建立的因明-量论体系,是采取了一种反建构的立场。正是这一思想立场,使佛教因明-量论有别于以往的佛教哲学,成为一个独立、全新的传统,并促成了中晚期佛教哲学的“知识论转向”。

陈那 佛教哲学 《掌中论》 《取因假设论》 因明-量论体系

汤铭钧

上海社会科学院

国内会议

第五届两岸逻辑教学与研究学术会议

重庆

中文

109-117

2012-04-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