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调神疏肝针刺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调神疏肝针刺法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病选穴提供客观依据,以期指导临床实践。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调神疏肝针刺组、传统穴组2、氟西汀组,每组20例,分别予以治疗2个疗程,应用国际公认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包括对该量表中七个因子及总分治疗前后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PSD患者临床症状,但“调神疏肝针刺法”组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穴组,对第一类因子(焦虑/躯体化)、第二类因子(体重)、第四类因子(日夜变化)、第五类因子(迟缓)、第七类因子(绝望感)症状改善可以取得与西药氟西汀相当的疗效,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传统穴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显著。西药氟西汀对第三类因子(认识障碍)、第六类因子(睡眠障碍)症状改善较好于六穴组与传统穴组。结论: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疗效与选穴密切相关。具有“调神疏肝’’作用的组,在临床中对HAMD中第一类因子(焦虑/躯体化)、第二类因子(体重)、第四类因子(日夜变化)、第五类因子(迟缓)、第七类因子(绝望感)症状改善有作用,可考虑为治疗该病的基本处方,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较为恰当的治疗方法。

脑卒中抑郁症 针刺疗法 临床疗效 生存质量

冯玲媚 施佳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针灸科,贵州,550003 贵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550002

国内会议

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第十二届全国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

贵阳

中文

203-206

2012-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