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和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我院收治的惰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预后相关因素和疗效的分析,以期为惰性淋巴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惰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寻找影响预后因素、比较不同方案疗效及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结果:惰性淋巴瘤发病中位年龄为58岁,起病最常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起病时MZL以Ⅰ~Ⅱ期多见,其他病理类型以Ⅲ~Ⅳ期多见。总体5年生存率为82.9%,10年生存率为63.8%。发生病理类型转化的5年生存率为53.3%,10年生存率26.7%。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EsR、ki-67、IPI危险分层是影响惰性淋巴瘤预后的独立因素。对利妥昔单抗治疗后疾病进展或利妥昔单抗治疗未缓解的惰性淋巴瘤患者应用苯达莫司汀治疗,总体有效率为73%,CR率为20%。不良反应主要为粒细胞缺乏和感染。硼替佐米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FL与单用利妥昔单抗相比未显示出优势。结论:惰性淋巴瘤好发于中老年男性,病程较长:发生病理类型转化者生存期短,临床预后差。初诊时ESR水平、Ki-67阳性表达率、IPl危险分层可作为惰性淋巴瘤预后的参考因素。苯达莫司汀对于复发难治的惰性淋巴瘤是一种疗效确切的新药。
淋巴瘤 病理诊断 药物治疗 疗效评价
高珊 王晶 克晓燕
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304-308
2012-05-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