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基于结构化临床信息采集系统分析慢性乙型肝炎证候分布规律及中医干预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特点,为其分类及规范化诊断提供参考,为慢乙肝的中医辨证施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应用结构化临床信息采集系统采集慢乙肝患者的临床数据,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再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慢乙肝中医临床信息的特点、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中药辨证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1.各组中医证型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2.男女性别构成有显著性差异。3.各证型之间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显著性。4.六组中医证型总体比较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六组中医证型总体比较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肝肾阴虚型与其他证型在低(非)复制期和免疫清除期之间分布有显著性差异。在肝肾阴虚型患者中,不同治疗方法(是否联合抗病毒西药)对HBV感染史的分期影响有显著差异。7.各证型慢性肝病量表(CLDQ)评分除无证可辨型外的其他五种证型在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在CLDQ各维度评分比较中,在腹部症状(AS)、疲劳(FA)、全身症状(SS)和焦虑(WO)维度评分治疗前后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本病存在无证可辨型,发病年龄最小,病程最短,但在正式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方案中尚未被提及,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规范其诊治问题。2.本病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3.无证可辨型和肝郁脾虚型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的初期阶段。肝郁脾虚型和肝胆湿热型为最常见的证型。4.慢性乙型肝炎病机转归具有阶段性规律。5.肝肾阴虚型在HBV感染的自然史低(非)复制期的出现率明显多于其他证型。中药联合西药抗病毒治疗较之单纯中药治疗更易使肝肾阴虚型患者进入预后较好的低(非)复制期。6.中医药辨证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7.应用结构化临床信息采集系统进行中医药证候规律研究是可行的。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中医证候 辨证论治 中医药治疗 临床信息采集系统

尹常健 神州 孙建光

山东省中医院,山东济南 250011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 250014

国内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暨国际中医药管理局专科专病协作组(肝病组、传染病组)会议

济南

中文

223-230

2012-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