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性心动过速时体表心电图P波形态对定位的诊断意义
目的:对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时体表心电图P波形态和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以期确定不同起源的房性心动过速体表心电图的P波形态特征,确定房速起源。方法:37例成功地进行单靶点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速病人。对这些病人体表12导联心电图心动过速时的P波形态和心电参数与心内电生理检查后射频消融成功的靶点进行对比分析。将P波位于等电位线以上记为正向P波,位于等电位线以下记为负向,位于等电位线上下记为双向P波,平等电位线记为平坦。通过计算房速时PR间期与PP间期的比值(PRI)评价心动过速时的激动在房室结上传导的时程变化:计算房速时P波时程与房速时PR间期的比值(PCI)评价激动在心房内传导的时程变化。结果:29例房速射频消融成功的靶点位于右房,其中:界嵴(n=3);右心耳(n=4);侧壁(n=4);右房后壁(n=4);三尖瓣环(n=2);冠状静脉窦口附近(n=3);主动脉无冠窦窦内(n=5):上腔静脉(n=3)卵圆窝(n=1)。8例房速位于左房:右上肺静脉入口(n=3);左上肺静脉入口(n=2):左下肺静脉(n=1);左心耳基底部(n=1):左房高侧壁(n=1)。aVL和V1导联P波形态对于区分左房房速和右房房速最有意义。aVL导联P波正向或双向预测右房房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96.4%和50%,V1导联P波正向预测左房房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100%和72.4%,左房房速在下壁导联P波振幅显著增高。起源于冠状窦口、无冠窦和右房后侧壁房速的PCI分别为0.23、0.26和0.24,PRI分别为0.43、0.43和0.41,与其他部位起源房速的PCI相比显著减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上腔静脉、右心耳、右房后壁和右上肺静脉的PRI和PCI数值在房速各起源部位中最大,其中右心耳为0.49和0.55、右房后壁0.51和0.43、右上肺静脉0.47和0.53,P值<0.05,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1)aVL和V1导联P波形态对于区分左房房速和右房房速最有意义; (2)II、III、aVF导联可为房速起源点位于心房上或下提供线索; (3)起源于间隔附近的房速较窦性时PCI值显著减小;起源于右心耳、右房后壁、上腔静脉和房间隔区域的房速PCI指数呈阶梯样减少; (4)右心耳的房速P’波的时程最大、其次为右房后壁,而起源于间隔的时程最小;提示房速起源越接近于间隔,P’的宽度越小,计算PRI、PCI指数有助于房速在心房内部位的判定。
房性心动过速 体表心电图 P波形态 临床诊断
孙建美 李琼 卢凤民 信庭文 许静
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
国内会议
天津
中文
218-225
2011-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