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骨质疏松骨折复位不佳的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椎体骨质疏松骨折的复位情况,分析复位不佳的原因。方法:20004.2-2008.8年行PKP治疗的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61例,回顾性总结分析了上述患者病例资料,并随访其术后疗效。结果:PKP均能在椎体内扩张造成空腔,但椎体内扩张程度明显大于椎体高度复位程度,与术前相比,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平均恢复2.3mm(34.2%),伤椎中部平均恢复2.8mm(38.0%),Cobb角平均矫正3-3°。CT示灌注剂渗漏率为9.8%,均未引起临床症状;2例相邻椎体骨折再次PKP后好转,其余患者随访时疗效和伤椎高度均无明显变化。结论:PKP扩张压缩椎体内骨质疏松的骨小梁骨折会影响其复位程度,骨折处嵌插稳定、陈旧骨折部分愈合也影响PKP复位,体位复位可能有助于伤椎复位。
椎体骨质疏松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复位 临床疗效
徐宝山 夏群 胡永成 吉宁 闫广辉 张继东 苗军 周静
天津医院脊柱外科骨肿瘤科
国内会议
天津
中文
106-106
2009-06-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