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川崎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了川崎病的发病机制。1、流行病学观点。川崎病与环境因子及生活模式有关,而发病高峰在6月至2岁儿童,这一特点从川崎病的发现至今在各个民族都没有改变,同时也有民族选择性。根据川崎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推测川崎病可能病原学是受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影响正常菌群产生的变异。2、蛋白质动态平衡系统假说。相对于作为一种感染性疾病而言,更多的学者认为川崎病是一种免疫相关的自限性炎症病变。大部分免疫细胞活化产生的炎症因子的实质是蛋白质。“蛋白质动态平衡系统”假说可以认为是对川崎病免疫活化理论的另一种命名形式。3、S100A12-RAGE途径与川崎病。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S100A 12-RAGE途径在炎症相关的血管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川崎病与S100A12, sRAGE的反向调节作用相关。总之,我们认为川崎病是一种多因素控制,在感染触发、免疫调节与遗传易感性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疾病。

川崎病 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 蛋白质动态平衡系统假说

龚方戚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310003

国内会议

第十七届全国小儿心血管疾病学术会议

广州

中文

78-81

2012-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