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及治疗体会

  慢性心衰是临床的常见急危重症,是很多急症的终末表现。近年来慢性心衰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防治慢性心衰意义重大。中医认为慢性心衰主要是以心肾气阴阳虚为本,以痰阻、血瘀、水停为标,各医家对慢性心衰病机的理解上虽不尽相同,但都认为与气虚、血瘀、水停有关。目前,防治心衰的药物主要是以改善血流动力学和以改善神经体液调节为主的药物。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较大,并且有耐药性。而用于治疗心衰的药物不但要能改善患者的症状,血流动力学参数,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而且还应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因心衰恶化住院的需要,减少卫生医疗经费,降低总病死率。中医在这些方而有着明显的优势,效果显著。临床在心衰的标准化治疗外合用中药古方,辩证论治,运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可以有效地降低左室重塑,提高LVEF、左窒收缩及舒张功能,减轻心衰症状和体征,提高生存质量,降低心血管死亡率,降低再入院率,且副作用相对较小,安全性较高,为慢性心衰的治疗带来了乐观有效的方法。本人根据多年的临床治疗和研究发现慢性心衰早期病位主要在心肺,该期患者的心功能多为I级、II级。进一步发展到心、肺、肾三脏同病。该阶段患者的心功能以II、II级为主。随着病情继续发展,心气虚进‘步发展可为心阳虚。心病及肾,心肾阳虚不能温化水湿,水溢肌肤,水邪泛滥。此阶段即为慢性心衰晚期,心功能多以III、IV级为主。根据这三阶段进行辩证论治,按期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心衰患者再入院率。

慢性心力哀竭 中医药治疗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张艳 张美弟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国内会议

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学术年会暨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年会

北京

中文

212-215

2011-12-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