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若干问题的思考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辩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显示出了明显的疗效。但中医辩证方法复杂多样,辩证标准具有极大的模糊性和主观性,很难标准量化。吸收现代医学疾病诊断分类方法学研究的成果,以现代医学做疾病诊断,用中医理论和中医思维进行分析,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辩证模式,将为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辨证分型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慢性心力衰竭病程较长,病机复杂的特点决定了中医药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辩证论治必然是多层次、分阶段的。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病证结合、方证相应,动态整体”的优势,制定长期治疗方案,不同病理阶段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可根据临床表现将慢性心力衰竭分为加重期和缓解期进行辨证论治。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中医学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治未病”优势,强调家庭监控及自身管理对慢性心力衰竭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综合管理方案。受传统评价方法的影响,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比较单一。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医学-生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发生适应性变化,在关注临床症状改善的同时,更要将再住院率、长期心功能损害带来的生活质量下降、住院费用等引进客观的最化指标,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科学性。分层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可以避免随机对照试验的实施困难和队列研究控制偏倚较差的缺点,可作为中医药辨证论治临床疗效评价的一种探索性方法。借助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建立“系统”(方-复方中药干预系统)-“系统”(证-生物应答复杂系统)方证相应的“系统-系统”的临床研究模式,将为中医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

慢性心力衰竭 中医药治疗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杜武勋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000

国内会议

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学术年会暨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年会

北京

中文

215-218

2011-12-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