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不同能流密度体外冲击波对骨质疏松兔股骨髁部松质骨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能流密度体外冲击波对骨质疏松兔股骨髁部松质骨成骨作用的差异。方法:采用卵巢切除法(OVX)对30只5月龄雌性新西兰兔去势,5个月后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将所有骨质疏松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lO只,其中一组为空白对照组(A组),一组为体外冲击波能流密度O.28mJ/mm2处理组(B组),另一组为体外冲击波能流密度O.47mJ/mm2处理组(C组),脉冲次数均为2000次,在实验组兔右侧股骨髁部进行体外冲击波(ESW)处理,于处理后4周、8周时分2批每组处死5只动物,分离右侧股骨远端,进行micro-CT测量分析。结果:micro-CT三维重建分析表明,不同能流密度冲击波处理后4周时B组和C组在BV/TV、Tb.N等指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周时B组和c组分别在BND、BMC和BV/TV、BS/BV、骨小梁连接密度等指标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组的BMD)和BMC分别较B组增高16.8%和10.6%,尽管C组在其他骨小梁立体测量学等指标方面均较B组优,但两组测量结果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不同能流密度体外冲击波对于骨质疏松局部松质骨的作用结果不同,较高能流密度的体外冲击波在促进骨质疏松被处理局部骨小梁的改建,改善骨小梁的三维结构,增加骨密度中优于较低能流密度体外冲击波。

骨质疏松 松质骨 成骨机理 物理疗法 动物实验

张垫 韩娟

甘肃省中医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国内会议

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

甘肃临洮

中文

56-59

2009-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