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合一”诊疗模式现代内涵探析
“病”是疾病全过程、普遍规律的综合诊断,“证”是疾病某一阶段、某一个体的临床诊断。“病证合一”的诊治模式是中医学历史长河中的一条主旋律,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病证合一”应具有怎样的内涵?本文通过追溯“病证合一”的历史源流,以及总结王坤根教授“病证合一”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试对这个问题进行探析。纵观两千多年的中医学发展史,“病证合一的诊疗模式大致经历了由中医病、中医证合,到西医病、中医证合一,再到中西医病、中医证合一三个阶段。每一次都是同时代的医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纳新知,从而使中医学迈入了新的纪元。至于这一诊疗模式的疗效评价体系,目前尚存争论。该模式的疗效评价体系应包括病与证两部分,前者相对明晰,后者则需要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在长期临床与科研中不断探索,通过借鉴生存量表、数据挖掘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运用心理学、遗传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多种学科手段,进一步规范中医证型的诊断标准、进一步明确中医证型的现代内涵,最终促进“病证合一”诊疗模式的最佳疗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胃食管反流病 中医基础理论 诊疗模式 疗效评价 体系构建
沈淑华 王坤根 肖鲁伟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6
国内会议
海口
中文
48-50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